首页>病例>详情

病例库

肠结核误诊1例

收藏 分享

作者: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  沈丽丽 唐星火


病历资料


患者,男,24岁,因反复腹痛、腹泻半年余于2009年11月6日入院。2009年4月始反复出现腹痛、腹泻、纳差,伴肛周脓肿,夜间发热,消瘦20 kg,无盗汗。


结肠镜检查:节段性病变,直肠、横结肠窦道形成,溃口见脓性分泌物(图1);降结肠环形溃疡(图2);回肠末段斑片状糜烂。


(图1 直肠窦道形成  图2降结肠环形溃疡)


病理示肉芽肿性炎症,未见结核样结节,抗酸染色阴性。


考虑克罗恩病(Crohn disease,CD),于2009年11月23日起给予巴柳氮治疗,2个月后腹痛腹泻减轻,体质量增加15 kg。2010年1月底自行停药半个月,再次出现腹泻,午后发热。


入院结肠镜检查:节段性病变,直肠瘘管脓性分泌物较前减少;乙状结肠新发溃疡;横结肠假性息肉形成;回肠末段未见异常。病理示非干酪型肉芽肿。


以上两次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(PPD)试验(-),血清结核抗体(-),血沉35~41 mm/1 h,胸片均未见异常。继续巴柳氮治疗。


2010年2月底出现黏液血便、腹痛,咳嗽,午后发热,2个月内消瘦6 kg。3月23日入院,追问病史,患者为出外打工者,营养状况及工作环境均较差,平时曾有接触慢性咳嗽者。


PPD试验(-),血清结核抗体(-),血沉78 mm/1 h;胸片:两肺急性粟粒性肺结核。


结肠镜检查:直肠窦道脓性分泌物增多,多个新发浅溃疡;降结肠环型溃疡;横结肠窦道假息肉形成;回肠末段新发浅溃疡(图3)。病理:结核病(回肠、结肠)。


(图3 回肠末段新发浅溃疡)


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体温正常,腹痛腹泻消失,1年后复查结肠镜检查原窦道闭合,假息肉形成(图4),原溃疡愈合。


(图4 原窦道闭合,假息肉形成)


最后诊断:结核病[肠结核(intestinal tuberculosis,ITB)、肺结核]。


讨论


CD与ITB临床上较难鉴别,易误诊。分析本例前期误诊原因:①患者以反复腹痛、腹泻、肛周脓肿、肠道节段性病变、瘘管窦道形成为主要临床特点,符合CD特征性表现,第1次结肠镜检查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炎症,未见结核特征性改变,抗酸染色阴性;②虽然患者有纳差、发热、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,但缺乏支持结核病的实验室依据,且前期巴柳氮治疗有效。综合以上:病史询问不够详细,过分依赖内镜形态学表现,结合临床不够,巴柳氮治疗有效为误诊的主要原因。


结合本病例颠覆了我们以往的惯有认识,①提示形态学改变对CD与ITB的鉴别价值有限,出现肛周脓肿、瘘管窦道形成、病变节段性分布等为CD较为特征性的形态学表现,并不能完全否定ITB的诊断;②巴柳氮的活性成分为5-氨基水杨酸(5-ASA),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首选药物;4-氨基水杨酸(4-ASA)是临床疗效确切的抗结核药物,目前已被证实对溃疡性结肠炎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。5-ASA与4-ASA是同分异构体,笔者考虑两者可能具有类似的药理作用,推测5-ASA可能有抗结核作用;本病例最终确诊结核病,最初给予巴柳氮治疗有效,支持该推测。巴柳氮可能对ITB治疗有效,加大了鉴别诊断的难度。


故临床上对此类鉴别诊断有困难的病例,应注意询问病史特别是结核接触史,结合病史、临床、实验室、内镜表现、影像学及病理等多方面指标综合考虑,定期追踪随访有助于提高诊断率。(参考文献略)


病例来源:沈丽丽,唐星火.肠结核误诊1例.临床荟萃.2013,28(1):105.


病例来源:临床荟萃

*

注:本网所有转载内容系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且明确注明来源和/或作者,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,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,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
*我要反馈: 姓    名: 电    话: 邮    箱:

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3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