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医学学说>详情

详 情

器官移植受者体液免疫现象的“饱和-非饱和杀伤”假说

来源:医学慕课 日期:2019-01-18


移植受者体内抗供者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(AMR)是目前的研究热点,也是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但是在存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(DsA)的情况下,针对移植物却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体液免疫现象,即排斥反应与适应。

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损伤是超急性排斥反应(HAR)及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(AHR)的主要机制,也是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。然而,抗移植物抗体的存在并不仅仅只有体液性排斥反应这一种结果,在某些情况下,即使受者体内存在抗移植物抗体和正常水平的补体,移植物仍能存活而不被排斥,这种状态被称为适应”(Accommodation)。陈必成等充分考虑了抗原、抗体和时间等因素,提出了饱和-非饱和杀伤假说,能在很大程度上合理解释移植受者体内出现的体液免疫反应,包括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及适应现象。饱和杀伤时移植物发生HARAHR非饱和杀伤能解释适应现象,并与慢性排斥反应有关。此模式强调抗原-抗体结合的量,欠完善之处是未考虑抗体的亚型及细胞毒效应的强弱,如有些抗HLA抗体的淋巴细胞毒效应很弱,即使滴度很高,短时间饱和结合移植物抗原,也不会引起显著杀伤,而且有些抗体亚型属于保护性抗体,与抗原结合后反而产生保护性效应。此外,细胞毒效应也不完全是剂量依赖性,在体外细胞毒实验中发现,抗体在某一适宜滴度时细胞毒效应最强,滴度更高时反而细胞毒效应有所下降。因此,此假设模式尚需进一步完善。



参考文献:

1. 陈必成,郭晖,刘勇,等。器官移植受者体液免疫现象的饱和一非饱和杀伤假说,中华器官移植杂志,20116月第32卷第6

*

版权声明:本网站所有注明“来源:医学慕课”的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资料,版权均属于医学慕课所有,非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,授权转载时须注明“来源:医学慕课”。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,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。

相关学说

慢性疼痛的细胞因子微环境假说

短暂性完全遗忘的发病机制——脑静脉性缺血假说
短暂性完全遗忘的发病机制——血管性假说
细胞纠缠-肿瘤起源的新假说
“氮循环”致癌假说
Alzheimer病淀粉样蛋白假说
骨组织再生膜性负压理论
血-前列腺屏障的假说
强直性脊柱炎免疫假说
缺血后处理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的机制的pH假说
*我要反馈: 姓    名: 电    话: 邮    箱:

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3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