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病例>详情

病例库

【答案公布】心悸伴胸闷10年,阵发室上速?

收藏 分享


病例资料


患者女性,48岁,农民。因阵发性心悸伴胸闷10年、加重1年入院,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。


查体:血压为104/75mmHg,心率63次/min,心律齐,各瓣膜区听诊未闻及杂音,腹平软,肝、脾肋下未及,双下肢无水肿。


X线心脏三位摄片无异常发现。冠状动脉造影显示:冠状动脉无狭窄。


心内电生理检查示:房室结双径路。


超声心动图见图1。


心电图如图2。


请大家根据以上病例资料进行讨论:


(1)请对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进行解析?

(2)本例患者的诊断为? 

(3)试述患者出现上述心电图改变的机制?





答案公布


左心室造影显示:左室心尖部收缩明显减弱,造影剂排除迟缓,心内膜肌小梁处有造影剂滞留。


超声心动图(图1)表现:左房、室增大,右房、室大小正常;各瓣膜形态结构未见异常;房室间隔连续不中断;左室心尖部局部增厚明显,运动减弱,可见大量的小梁状结构明显突起于心腔内,小梁间可见深浅不一的深陷的隐窝,直达心内膜。超声学诊断:心肌致密化不全


该患者多次常规心电图(图2)检查均有特异性的表现:(1)T波巨大倒置,非对称性;(2)倒置T波在V3-V5导联大于1mV,aVR、V1为宽而直立的T波;(3)T波宽大畸形,前肢与ST段融合,T波后肢与隐匿、倒置的U波融合,T波开口及顶部增宽,最低(高)点圆钝;(4)不伴ST段偏移及病理性Q波;(5)QT间期显著延长(0.68S)。该种形态特异的巨大倒置T波,酷似美国与加拿大国界上的Niagara瀑布,故称之为Niagara瀑布样T波(Niagara fall T wave)。


讨 论


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。在胚胎早期,组成心脏的网状纤维逐渐致密化,网间间隙随之变平消失,因此正常心脏内直径大于2mm的肌束很少,大约仅为2-3束。而如果在心脏发育过程中,心内膜形成失调而使心肌致密化过程失败,导致肌小梁明显增多,并出现了小梁间大小不等的间隙,在组织学上形成了海绵状外观。超声学能清晰地表现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解剖学特征:无数粗大的肌小梁存在,小梁间深陷的间隙直达心内膜,从而作出超声学诊断。由于心肌致密化不全具有典型的超声特征,易与扩张及限制型心肌病区别。


该患者超声学表现符合上述特征,故诊断为心肌致密化不全;而该患者伴有心电图特异性的表现,即出现Niagara瀑布样T波,笔者未查到类似报道。从T波的发生机制讲,T波代表复极过程中未被抵消的心室复极电位差,这一差别称为“心室梯度”(ventricular grandient)。正常时,心室梯度的方向由激动时间较长的部位(心内膜)指向激动时程较短的部位(心外膜),因此正常时T波为直立。有人把T波比喻成心室不同部位复极变化的特异性指示器,T波改变是某些部位心室肌复极时程变化的结果。


影响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时程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两种:一是心肌因素,如心肌炎、心肌病及心肌肥厚等;二是外周因素,包括自主神经的分布、兴奋性的变化及血液温度的影响等。


该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存在心脏电生理结构异常的物质性基础,即心内膜发育不完善,故出现特异的T波改变。研究表明,心肌致密化不全可致冠状动脉储备下降,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能使心外膜的冠状动脉痉挛,更加重了左室透壁性缺血,而缺血是导致心外膜复极延长的又一原因。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个新的概念,临床上我们对其认识尚不全面,今后我们能从形态学及电生理学上对其有进一步了解。


来源:中华心血管病杂志,2005年第33卷第9期 p 854-855.

病例来源:中华心血管病杂志

*

注:本网所有转载内容系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且明确注明来源和/或作者,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,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,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
*我要反馈: 姓    名: 电    话: 邮    箱:

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3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