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病例>详情

病例库

误诊病例:胸闷憋气频繁发作,如何诊断?【答案公布】

收藏 分享


病例资料

 

患者女性,78岁,主因“间断胸闷、憋气20年,加重4个月入院”。患者于20年前活动时出现胸闷、憋气症状,伴背痛、出汗,每次持续约3-5 min,休息后症状自行缓解。于当地医院诊断为“冠心病”,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扩冠状动脉治疗,效果不佳,上述症状间断发作,1-2次/月。近4个月来胸闷症状发作频繁,1-2次/d,由卧位变坐位及坐位变立位时出现,部位、性质、程度及持续时间同前。发病以来无头晕、黑朦及晕厥症状。就诊于某三甲医院,超声心动图示:室间隔后基底部19.5 mm、左心室流出道内径13.1mm、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前移。诊断为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”,未予特殊治疗。

 

既往史4年前患“天疱疮”,经长时间激素治疗后痊愈。2年前发现高血压。

 

入院查体:血压125/70mm Hg,神志清楚,言语迟钝,双肺呼吸音清,心界不大,心率65次/min,心律规整,胸骨左缘3-4肋间及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4/6级粗糙收缩期喷射样杂音,向左侧腋下及颈部传导,行Valsalva动作时,杂音强度无改变,余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。

 

辅助检查生化、心肌酶、肌钙蛋白T、血常规正常。

 

心电图窦性心律,RV5+ SV1为3.6mV,V3-6 ST段压低0.1~0.3mV,V3-6 T波倒置。冠状动脉CT:未见明显异常。

 

心脏多普勒超声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增快,流速约14975px/s,瞬时压差为144 mmHg,平均压差约68mmHg,左心室流出道前向血流速度增快,流速约574 cm/s,瞬时压差为132 mmHg。


图1超声心动图 


因患者近期言语迟钝,急查头颅CT示:左顶叶皮质低密度灶,脑梗死。神经内科考虑梗死灶为栓子脱落导致脑栓塞可能性大。

 

请大家根据以上病例资料进行讨论:

 

(1)请根据病史特点并结合辅助检查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?

(2)该病例从病史看更像是心绞痛,但为什么常卧位变坐位、坐位转立位时出现胸痛?

(3)下一步可考虑哪些治疗?



答案公布


超声心动图解析室间隔基底段厚度(LVSd)17mm,左心室后壁厚度(LVPWd)16 mm,左心室射血分数56.4%,3个主动脉瓣叶,瓣膜增厚,回声强,其瓣膜根部不动,仅瓣尖处开放,无冠瓣僵硬无活动,瓣口面积<0.7cm2,并存轻度关闭不全。左心室腔内探及多条条索状回声,起止于室间隔基底段与左心室后壁之间(图1,LV:左心室,LA:左心房,AO:主动脉,FCT:假腱索,白色箭头所示为假腱索,黑色箭头为狭窄主动脉瓣)。


诊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、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?左心室假腱索,高血压3级,脑栓塞。


目前予以降低前负荷药物及抗血小板治疗。


讨 论


该病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心肌呈对称性肥厚,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增快,经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达68 mmHg,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诊断成立。至于造成左心室流出道明显狭窄的原因,应归于室间隔肥厚心肌与假腱索混在一起,使室间隔基底段厚度增加,加之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开放贴靠流出道的假腱索,造成左心室流出道明显狭窄。以往流出道测量偏差,误认为是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。


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原因可以除外先天畸形和二叶瓣。因为二尖瓣未见风湿病引起瓣叶及瓣缘粘连狭窄改变,而是以主动脉病变为主,故不符合风湿性瓣膜病。由于患者高龄,主动脉瓣增厚、钙化、重度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,同时二尖瓣及瓣环钙化,可考虑诊断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。但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引起如此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者较少见。结合患者4年前患有“天疱疮”病史,不除外风湿性或自身免疫性(天疱疮)炎症反应助长了瓣膜退行性病变的发展,导致了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。


患者高血压出现在长期应用激素后,可能与激素应用有一定关系,高血压病程较短,不是室壁肥厚的主要原因。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导致的高后负荷是引起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原因,也可造成假腱索进行性肥大。此外假腱索可能增强心电图左心室高电压的表现。    


患者主动脉瓣重度狭窄,是应用硝酸酯类药物的相对禁忌证,可加重临床症状。本患者长期服用该药物,但从未发生过黑朦及晕厥症状,考虑主动脉瓣下假腱索对左心室血流形成一定程度的缓冲,缓解了主动脉跨瓣压差所致。Turner报道左心室假腱索多起止于室间隔基底段与左心室后壁之间,可致左心室流出道狭窄。相关资料显示,大约43%的假腱索患者可于胸骨左缘4~5肋间闻及收缩期杂音,其终止端越靠近左心室流出道,杂音越响,深呼吸及下蹲运动杂音变化不明显。本例患者杂音为假腱索与主动脉瓣狭窄共同导致,引起胸骨左缘杂音位置下移,更接近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杂音位置,且主动脉瓣无冠瓣固定伴一定程度的关闭不全,导致杂音向后上传导,可听到类似二尖瓣后叶不能对合产生的杂音,从而忽略了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存在。    


假腱索与主动脉瓣狭窄共同造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,导致经流出道血流受阻缓慢,形成涡流,容易产生血栓,可能为脑血栓的来源。


对于老年主动脉瓣严重狭窄可行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,但国内目前尚未开展。患者同时存在左心室流出道假腱索,可考虑外科手术切除假腱索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。鉴于患者高龄,近期有新发脑栓塞,手术风险大,目前给予药物保守治疗,可适量使用降低前负荷药物。目前为窦性心律,虽有脑栓塞,但栓子来源尚需进一步明确,且患者高龄,暂不给予口服华法林抗凝,给以抗血小板治疗。


点 评


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许玉韵教授


临床医生如能重视询问病史、正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基本辅助检查(如:心电图、心脏超声等),患者在首次就诊某三甲医院时就应得出初步诊断。这也是编辑部一向提倡的“三回归”(回归人文、临床及三基),应加以强调。


分析该病例有以下几个问题:


(1)从病史看更像是心绞痛,但为什么常卧位变坐位,坐位转立位时出现胸痛?这点更像是左心室流出道梗阻,左心室心排血量下降,心肌灌注减少诱发的等同心绞痛症状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患者平时曾发生每日1-2次胸闷。


(2)对心脏杂音听诊的描述,不完全像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引起,可惜未按常规对各听诊区进行听诊,以致缺少杂音的强弱和传导方向比较的资料,否则本该得出更合理的诊断。


(3)心电图显示前胸导联V3-6 T波深倒置,加上室间隔及后壁心肌肥厚,难以除外心尖肥厚型心肌病(复合型)伴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。可惜缺少心尖厚度检测资料,这也是临床医生和超声容易忽略或难以检测的部位。


(4)可能由于技术上或粗心等原因,本病例心脏超声检查存在误漏诊。同时更加提醒我们,临床医生与辅助科室医生应加强沟通与协作。临床医生应提出较明确的检查目的,而超声科医生除常规检测外,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检测。该病例如同时伴有瓣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,如何评估主动脉瓣狭窄程度值得考虑,心排血量减少时同样可影响其跨瓣压差,故其评估应结合其他参数,如辨口面积等。    


关于主动脉辨狭窄的病因,超声心动图已经排除先天畸形,其钙化部位主要是在瓣膜基底部的固定线上,使辨尖活动受限,加之二尖辨环钙化,又无明显辫尖瓣缘粘连,那么退行性变可能性大。


来源:梁海峰,杨明,邹凤军,等.左心室肥厚合并左心室假腱索误诊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一例.中华心血管病杂志,2011,39(1):89-90.

病例来源:中华心血管病杂志

*

注:本网所有转载内容系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且明确注明来源和/或作者,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,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,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
*我要反馈: 姓    名: 电    话: 邮    箱:

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3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