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病例>详情

病例库

胃安了,心乱了

收藏 分享

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,许多患者习惯在出现如腹痛、腹泻、消化不良等普通消化系统症状时,在不了解药物禁忌和使用注意事项的情况下,自行用药,从而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,包括可能导致心律失常。此外,临床中有的医生并不注意询问服药情况,因此可能导致消化科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,从而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。


病例简介及分析


病史:患者女性,43岁,因“间断性上腹疼痛 2个月”就诊。有糖尿病史 8 年,冠心病史5年,血压120~130/70~80 mmHg。患者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、复方丹参滴丸、阿卡波糖、二甲双胍、铝碳酸镁治疗。


诊疗经过:入院时胃镜检查示胃溃疡,考虑为非类固醇类抗炎药(NSAID)引起的胃黏膜损害,且患者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史须使用抗血小板药物,故将铝碳酸镁改为奥美拉唑40 mg/d。换用奥美拉唑30 分钟后,患者感心悸伴轻度憋气。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(心率126 次/分),较既往心电图无明显ST-T改变,血压140/80 mmHg,血糖正常。30 分钟后,心率恢复80次/分,症状消失,血压130/70 mmHg。停奥美拉唑,改口服铝碳酸镁。3天后患者再次出现上腹部疼痛,给予奥美拉唑30分钟后又出现心悸,症状与之前相似但程度较轻。患者无其他特殊病史,故考虑为奥美拉唑所致心悸。由于奥美拉唑使上腹部疼痛明显好转,故坚持口服该药,心悸反应逐渐减轻,1周后消失。


讨论


在西沙必利导致的心律失常中, QT间期延长最多见,在>500 ms时应立即停药更换其他药物并进行心电监护;若QT间期延长进展为尖端扭转型室速(TdP),则应立即处理,包括药物治疗(补充钾、镁,应用肾上腺素以缩短QT间期和预防异常复极/早期后除极化)和非药物治疗(临时心脏起搏或非同步化直流电除颤)。


奥美拉唑所致窦性心动过速少见,主要是由于在抑制质子泵的同时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,通常在服用奥美拉唑约1周后会自行消失。适当应用谷维素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有助于消除该不良反应。


奥曲肽作为一种生长抑素,常被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,较少引起窦性心动过缓。一旦出现此类不良反应,应立即停药,若心律仍未恢复正常,则可考虑使用阿托品(例如静脉滴注0.5 mg)以恢复正常心律。


目前西咪替丁的使用率有所下降,临床中多选择应用质子泵抑制剂(PPI),但是对于西咪替丁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仍须重视。一旦出现早搏、窦性心动过缓等应立即停药,一般在停药2~3天内该不良反应会消失。若仍存在不良反应,可给予美托洛尔控制早搏,或应用阿托品增快心率至正常。


在临床中应用消化科药物时,应注意考虑以下几个问题:


(1)用药方式


应尽可能选择口服用药的方式,因为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的比例会占60%~70%。


(2)患者身体状况


全面考虑患者身体状况,对老年人或潜在的心脏病患者,尽量避免选择有明显致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消化科药物,可选用具有相同疗效但无此类不良反应的其他药物替代。


(3)药物间相互作用


尽量不要与地西泮、甲硝唑、茶碱、咖啡因等药物同时使用,因为这样会显著降低肝脏的药物代谢水平,使药物在血浆内的清除延缓,相应地增加其血药浓度,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。


链接:西沙必利的药物相互作用与合理应用


西沙必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。① 主要的CYP3A4酶抑制剂与西沙必利联用时,可导致西沙必利浓度升高,从而增加QT间期延长等心律失常的风险,故西沙必利不能与三唑类抗真菌药(酮康唑、伊曲康唑、氟康唑、咪康唑、布康唑、益康唑等)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(红霉素、克拉霉素、罗红霉素、阿奇霉素等)、抗病毒药(茚地那韦、利托那韦、沙奎那韦等)、葡萄柚汁、奥美拉唑合用。


能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联用西沙必利时将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,故应注意禁忌。这些药物主要有:① 抗心律失常药Ⅰa和Ⅲa类,包括奎尼丁、普鲁卡因胺、吡二丙胺、胺碘酮等;② 吩噻嗪类抗精神药;③ 三环、四环抗抑郁药;④ 抗组胺药。


西沙必利加速胃排空而影响药物吸收率,经胃吸收的药物作用会降低,经小肠吸收的药物作用会增强,例如地高辛吸收会减少,苯二氮公式类作用会增强,抗凝血作用增强,故合用时须监测凝血时间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00年规定,西沙必利须在医院处方下由医院发售。


作者: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黎明江 马乐乐 易欣

病例来源:中国医学论坛报

*

注:本网所有转载内容系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且明确注明来源和/或作者,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,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,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
*我要反馈: 姓    名: 电    话: 邮    箱:

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3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