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病例>详情

病例库

直肠癌乳腺转移一例

收藏 分享

病例资料:


患者女,28岁。因大便次数增多、大便变细1年,加重伴黏液血便1个月入院。患者无结直肠肿瘤及乳腺肿瘤家族史。半年前发现左乳肿物,生长较快,因当时处于哺乳期,未予诊治。


入院体检:一般情况好,浅表淋巴结无肿大,心、肺、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。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一肿物,大小约5cm,边界清,质硬,活动可。


肛诊:齿状线上5cm处可于后壁触及菜花样肿物,肿物约占直肠管壁2/3周。


血清学检查示:CEA 3.2ng/ml,CA19-9 58.2U/ml,CA125 15.3U/ml,CA153 10.7U/ml。


盆腔核磁提示,肿瘤突破浆膜面、直肠窝及盆壁淋巴结转移。结肠镜示,距肛门5cm直肠后壁不规则形肿物增生。


活检病理示,直肠黏液腺癌,低分化,部分为印戒细胞癌。胸、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。乳腺超声提示,左乳外上象限肿物,大小4.8cm×2.1cm,边界尚清,形态欠规则,血流不丰富。为明确诊断行乳腺肿块穿剌活检病理示,黏液腺癌,可见少量印戒细胞。


免疫组化:CK7(-),CK20(+),CDX2(+),ER(-),PR(-)。结合细胞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支持直肠癌乳腺转移。


因肿瘤分期较晚,患者失去手术机会,遂行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全身化疗。1个周期化疗后,患者因不全肠梗阻加重,遂行直肠局部放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,放疗后梗阻症状有所缓解。后继续原方案化疗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。2个周期化疗后,患者病情出现进展,肠梗阻症状加重,左侧乳腺肿块增大且右侧乳腺出现肿块。为缓解梗阻症状行肠造瘘术,术中见盆腔广泛转移。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差,不能耐受化疗,仅给予姑息支持治疗,于确诊后9个月死亡。


讨论


乳腺转移性肿瘤并不常见,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0.5%~6%,最常见的为对侧乳腺转移,其次常见的转移来源依次为恶性淋巴瘤、白血病、肺癌、恶性黑色素瘤、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、胃癌、肾癌和类癌。直肠癌乳腺转移则更罕见。乳腺转移性肿瘤多见于35~45岁女性,肿块多累及乳腺外上象限,可单发或多发,如为多发结节,常常是转移性肿瘤的一个重要特点。乳腺钼靶和超声检查均无特征影像学表现,临床极易误诊。因此,最后确诊需要依靠病理诊断。直肠癌的常见病理类型为腺癌,约占75%~85%,黏液腺癌约占10%~25%,印戒细胞癌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直肠癌,生物学行为差,侵袭性高。原发性乳腺癌中,70%~80%为浸润性导管癌,而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非常少见,一旦出现需结合病史首先除外胃肠道肿瘤的可能。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,其中直肠癌乳腺转移常表现为CK7(-),CK20和CDX2(+),原发性乳腺癌通常CK7、ER和PR均为(+),CK20(-)。


直肠癌转移方式有局部浸润、淋巴转移、血行转移、腹膜蔓延以及种植转移等,临床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肝、肺、脑、骨、腹膜等处。目前,直肠癌乳腺转移的机制尚未阐明,可能为:(1)肿瘤细胞沿结直肠的淋巴汇流,经胸导管汇入静脉后人体循环而造成乳腺转移;(2)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进入门脉系统,经门静脉与肋间静脉的交通支而侵入乳腺组织;(3)肿瘤细胞在齿状线下侵入痔下静脉,经髂内静脉汇入体循环而引起乳腺转移。本例患者的肿瘤距肛缘3~5cm,侵及齿状线,推测可能为其出现乳腺转移的途径。


直肠癌乳腺转移后患者对化疗的反应差,病情进展快,大部分患者在乳腺转移1年内死亡。本例患者在确诊后给予XEL0X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方案,但肿瘤对治疗反应差,病情进展快,患者生存时间为9个月,与Singh等的报道结果一致。


作者:卫生部北京医院肿瘤内科    丁丽  张子瑾  胡雪睛  赵赟博;期刊来源:《中华肿瘤杂志》

病例来源:中华肿瘤杂志

*

注:本网所有转载内容系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且明确注明来源和/或作者,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,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,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
*我要反馈: 姓    名: 电    话: 邮    箱:

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3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