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病例>详情

病例库

痛风背后的元凶

收藏 分享

作者  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 刘嘉玲


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,中国每年约有300万余例新发病例,多数早期患者临床表现缺如或易与其他疾病混淆,一旦诊断常已是肿瘤中、晚期,故它是人类深藏的潜伏敌人。 目前,我国痛风发病率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,据统计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约为30%。痛风综合征穿凿于心脑血管、内分泌等系统中。近年发现,痛风可为恶性肿瘤(淋巴瘤骨髓瘤肺癌等)的前驱疾病,但这一问题尚未引起足够关注。现报道1例以痛风为首发症状的女性恶性肿瘤患者,以引起同道重视。


病情摘要


女性,60岁,因左 趾关节红肿、剧痛,红肿弥漫足背 23天来诊,不伴发热,无外伤史, 全身体检无明显异常。


实验室检查显示,血尿酸517.1 μmol/L(正常值180~357 μmol/L),临床诊断为“急性痛风”,为排除相关疾病作进一步检查。


胸片示,左侧前上纵隔占位性病变(图1)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图1.胸片示,左侧前上纵隔占位性病变


胸部CT示,左侧前上纵隔内见5.7 cm×3.8 cm软组织肿块影,内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,境界不清(图2~5)。


   

   

     图2-5.胸部CT示,左侧前上纵隔内见5.7 cm×3.8 cm软组织肿块影,内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,境界不清



印象:左侧前上纵隔占位(恶性肿瘤?畸胎瘤?)。


手术结果:肿瘤位于左前纵隔,大小约为8 cm×8 cm ×6 cm,质硬,表面光滑,与心包、无名静脉、肺门粘连(侵犯壁层、脏层、胸膜、肺门、心包、膈肌、膈神经,伴肿大淋巴结)。


病理结果示(图6):肿块9 cm×6 cm×4 cm,侵犯周围脂肪组织,伴神经内分泌分化。肿块标记:CD5(+)、CD117(+)、嗜铬粒蛋白A(CgA)灶(+)、突触素(Syn,+)、CD56 (-)、细胞增殖因子Ki-67约20%(+)。


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图6.病理结果示,肿块9 cm×6 cm×4 cm,侵犯周围脂肪组织,伴神经内分泌分化。


诊断:胸腺鳞状细胞癌Ⅱ~Ⅲ级,伴神经内分泌分化。


讨论


1. 核酸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,其分解代谢产物之一为嘌呤碱,经代谢最终生成尿酸。当尿酸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析出沉积于组织时,即引起急性痛风发作。肿瘤细胞快速生长、增殖、溶解可发生“肿瘤溶解综合征”,核酸代谢旺盛,最终发生高尿酸血症、痛风。肿瘤越大,其溶解物浓度也越高。本例肿瘤已达8 cm×8 cm×6 cm大小,故临床发生痛风不足为奇。


2. 必须指出,更年期后女性与男性痛风的发病率之比为1︰25~1︰30,故临床女性痛风患者罕见。本例患者平时饮食节制,生活方式健康,本次为首发痛风且无家族史。由于接诊医师了解上述病理生理机制,并高度警惕此类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可能,故在患者第一次就诊即发现了无症状的恶性肿瘤。


3. 410例纵隔肿瘤的汇总资料显示:该部位常见肿瘤依次为畸胎瘤、神经源性肿瘤、胸腺瘤。由于纵隔组织结构疏松,故可长期无明显呼吸功能异常及心脏、大血管压迫等症状。该案例肿块巨大(8 cm×8 cm×6 cm),并与心包、肺门、胸膜粘连,但并无任何上述相关症状,故属隐匿型肿瘤。


临床医师必须牢记,任何局部或浅表性病变均可能是全身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,故对每例病例都应做一番由表及里的思考与诊查,以免漏诊深藏体内的重要疾病。


病例来源:中国医学论坛报

*

注:本网所有转载内容系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且明确注明来源和/或作者,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,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,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
*我要反馈: 姓    名: 电    话: 邮    箱:

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3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