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病例>详情

病例库

先天性动脉导管瘤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

收藏 分享

患婴女,1月龄,4.4kg。咳嗽5天,加重伴喘息1天。入院查体:呼吸稍促,无明显吸气三凹征,双肺呼吸音粗,可闻及少许喘鸣音,2~4肋间可闻及3/Ⅵ级收缩期杂音。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先天性心脏病,室间隔缺损(膜周型5mm)、卵圆孑L未闭、动脉导管未闭(2mm),主动脉弓峡部左后方见异常椭圆形瘤样回声,边界清晰,大小约23mm×30 mm,其内见低速血流信号。心脏CT提示室间隔缺损,卵圆孔未闭,动脉导管瘤(图1~3)。完善相关准备后,2013年10月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动脉导管瘤切除、主动脉扩大的端侧吻合术,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及卵圆孔缝闭术。术后病理结果显示:送检动脉导管存在血管壁结构,内层内皮下灶性纤维素性坏死,中层胶原纤维增多,灶性变性,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,外层未见明显异常(图4)。



术后患婴恢复顺利,痊愈出院。


术后1个月随访时,患婴喂养正常,体质量增长满意。复查超声心动图,提示主动脉弓部血流通畅,无残余压差,室水平无残余分流;心功能良好;左心室射血分数0.64。


讨论


先天性动脉导管瘤(ductusarteriosusaneurysm,DAA)是一种少见的动脉导管类型,其确切的发病率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。有研究表明,70%较小的动脉导管瘤可以进行性缩小并自发闭合。大多数患儿无临床症状,但当瘤体较大可产生周围组织器官压迫,如压迫支气管、喉返神经、肺动脉等,并出现相应症状。此外,动脉导管瘤可出现严重并发症,包括血栓形成、血栓栓塞、昏迷、自发性破裂大出血和失血性休克等。


本病应与纵隔肿瘤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主动脉峡部假性动脉瘤等相鉴别。超声心动图、心脏CT及MR成像有助于鉴别诊断。


由于动脉导管瘤有潜在自发破裂可能性,一旦诊断明确,密切随访观察至关重要。以下情况需要积极考虑手术干预:(1)超过新生儿期瘤体仍保持开放;(2)合并结缔组织病,有较高的自发破裂风险;(3)有血栓形成并蔓延至主动脉或/和肺动脉征象、或血栓栓塞;(4)周围组织器官压迫症状。手术方式推荐正中切口、体外循环低流量灌注或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,避免发生游离过程中瘤体破裂、大出血。一并切除瘤体及瘤蒂附着的主动脉峡部,防止残余部分导管组织,并行主动脉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。本例患婴瘤体较大,体外循环和深低温停循环下顺利切除瘤体,并行主动脉端侧吻合,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及卵圆孔缝闭术,术后恢复良好。


(作者:邹明晖,崔虎军,马力,等.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,2014,30(12):768.)


本文经《中华医学杂志》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,仅限于非商业应用。

病例来源: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

*

注:本网所有转载内容系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且明确注明来源和/或作者,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,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,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
*我要反馈: 姓    名: 电    话: 邮    箱:

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3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