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床上少见脾转移癌,乳腺癌脾转移更少见。今天来了解一例乳腺癌脾及骨髓等多处转移的病例。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基本情况患者女,56岁。因“左上腹疼痛20d余,加重10d”入院。既往史:1992年行剖腹产,2015年行子宫息肉切除术,2018年6月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,余无特殊。查体:腹平软,腹部可见4处横行长约2 cm手术瘢痕,左上腹压痛,无反跳痛,余腹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,脾脏Ⅰ度肿大伴触痛,肝肋下未及,
肺癌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,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,但确诊后的5 年生存率不容乐观,全世界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肺癌。患者多死于肺癌引起的全身转移,常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和血行播散,血行转移以肺、肝、脑、骨、肾上腺为常见,眼内转移临床并不多见。病例介绍患者男,54 岁,2010年12月9日因左眼视力进行性下降4个月就诊于中山大学眼科医院。眼底荧光造影( FFA) ( 图1A):( 1) 视盘、视
病例介绍患者女性,52岁,多年心脏病史,不能受累,有时候情绪激动也会发病。发病时心口疼痛难忍,有时候浑身冒冷汗。但是多项检查结果除了心电图异常,没有任何其它问题。因病情再次发作住院后,做24小时心电图,提示ST段压低,T波低平倒置,还是心肌缺血的表现。造影结果显示心血管又粗又黑又光滑,一点问题没有。但是,仔细看视频,问题出现了。可以看到,她心血管的血流至少心跳了三次才慢悠悠地过去,而且还有一个特点
关键词:肝癌;综合治疗;降期治疗;多学科协作团队1.病例资料1.1 病史简介患者女,53岁,因“体检发现肝脏占位7d”入院以进一步诊疗。1.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见皮肤、巩膜轻度黄染,余未见异常。1.3 实验室检查● 血生化:ALT 17.0 U/L、AST 24.6 U/L、ALB 33.7 g/L、TBIL 37.4 μmol/L;●&
2020年1月13日,一名47岁女性和母亲旅行至武汉 ,不久后被确诊为2019-nCoV感染。2020年1月20日出现间歇性发热(最高温度37.9℃),伴有咳嗽。两天后,她住进了深圳第三人民医院。一开始她的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(4.94×109/L),淋巴细胞计数下降(1.06×109/L),血氧饱和度为99%。入院后,患者每日两次雾化吸入干扰素。但是,1月22日和1月28日从喉部拭子取样进
病例介绍:• 患者,男,38岁;• 患者因“双耳听力下降、耳鸣持续2个月”于1月16日接受内窥镜鼓室检查,术后第二天,患者在户外活动后出现感冒症状,体温38.1℃;• 辅助检查:中性粒细胞75%(正常范围:40-75%),淋巴细胞14.8%↓(正常范围:20-50%),呼吸道病原体(甲型流感、乙型流感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腺病毒、人副流感病毒、支原体肺炎、衣原体肺炎)检测阴性,痰液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检
【胸部CT是主要辅助诊断手段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检测项目还是对于病毒核酸的检测,但新冠病毒有一个特点,并不是所有感染的患者都能测出核酸阳性的!因此,有流行病学接触史,临床症状比较典型,但是核酸未能得到确诊的患者,应当可以列为临床诊断病例;因为核酸检测即便是对确诊病人,也不过只有30~50%的阳性率。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,有一个相对特异性的表现,就是CT影像学检查。大量病例报告发现,胸部平扫CT
对于发热持续3周以上,体温在38.5℃以上,经详细询问病史、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,全科医生在临床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,如何抓住临床表现、体格检查和初步实验室检查中某一有意义的特征点,直接切入病因正题,开展相关检查并制订治疗方案,是非常关键的。本期“全科思维训练营”从一例因“间断发热伴全身疼痛1个月余”就诊的淋巴瘤患者临床诊治过程出发,详细讲解全科医生在处理不明原因
血红蛋白病是由于珠蛋内基因突变或缺如而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,一类是珠蛋白生成障碍导致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,为地中海贫血(地贫);另一类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内结构异常,为异常血红蛋白病。异常HbQ和HbE 是中同南方发病率较高、影响较大的遗传性血红蛋白病。异常血红蛋白合并单一类型的α、β或其他类型地贫的现象均有报道但HbH病合并异常血红蛋内同时又合并有β地贫,则鲜有报道。本研究中,我们分析1例H
病历摘要 男性患者,56岁,因“腰背痛4个月”入院。 患者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,夜间明显,行走或咳嗽时加重,伴右小腿外侧麻木,无下肢无力等不适。症状进行性加重,逐渐出现乏力、活动耐力下降,伴间断心前区疼痛,自服硝酸甘油可缓解。1周前在外院查腰椎磁共振成像(MRI)提示椎体多发异常信号,不除外转移癌。为进
患者,女性,14岁。2012年9月26日因全身乏力1个月余伴发热就诊入院。 查体:重度贫血貌,发育正常,自主体位,全身皮肤、黏膜未见出血点、瘀斑。颈部及双锁骨上等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。巩膜无黄染,胸骨无压痛。双肺呼吸音清,双肺未闻及啰音。心率92次/min,律齐,心音有力,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。腹软,肝、脾肋缘下未触及。全腹无压痛、反跳痛,腹腔积液征阴性。肝肾区无扣痛。既往体健。
患者男,58岁。2006年2月7日因“胸闷、呼吸困难1周”入住本院心内科。 初次检查结果 入院体检:体温36. 8h,脉搏106 次/min,呼吸 21 次/min,血压 110/75 mmHg ( 1 mmHg =0.133 kPa),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,心界无扩大,心率106 次/min,心律齐,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,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,肝脾未及肿大,双下肢无水肿。
作者:冶秀鹏 包慎 金立元 白洁 李芳 智峰 李蓉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/华氏巨球蛋白血症(LPL/WM)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肿瘤,发病缓慢,临床表现不典型,易误诊。我们分析近年来我院诊疗的3例典型病例,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,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。 1、临床资料 例1,男,57岁,既往体健,有吸烟及饮酒史
作者:董方元 徐瑜 吴敏 沙颖豪 谢彦晖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(acute tumor lysis syndrome,ATLS)是常见的肿瘤科急症,易发生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和白血病放化疗后。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CD20靶点的单克隆抗体,与CHOP方案联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较好,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、寒战及低血压等
病例 患者,女,68岁,因反复双下肢水肿半年、胸闷加重半月,于2011年8月22日收住院。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 双下肢水肿,多次就诊于多家医院,给予药物口服治疗,具体不 详,症状改善不明显,于2012年8月初双下肢水肿较前明显加重,稍事活动就觉心慌、胸闷,并伴尿频、尿急及腹胀不适。 入院时查体:血压130/80 mmHg(1 mmHg = 0.133 kPa),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,
目前对于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(AML)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。我们应用沙利度胺联合干扰素、IL-2诱导治疗复发难治AML患者2例,取得较好疗效,现报道如下。 病例资料 例一 女,59岁,因“间断发热、乏力1个月余”于2013年 8月29日入我院就诊。患者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,体温波动在38℃左右,伴乏力,活动后加重。当地医院予抗感染治
病情简介: 患者女性,38岁,2013年4月体检时发现脾大,门诊以脾大原因待查收入院。 入院查体:脾脏肋缘下可触及,甲乙线 6 cm,甲丙线250px,丁戊线0,肝脏肋缘下未触及。腹部CT示:门静脉栓塞,脾大。 腹部B型超声示:脾大,脾静脉稍增宽,门静脉血栓(门静脉主干管腔狭窄率约58% ),下腔静脉肝段未见狭窄。 胃镜示:胃底静脉曲张,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。 血
作者:李增军 王慧君 易树华 邵英起 邱录贵 全血细胞减少,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是再生障碍性贫血(AA)的特征之一,一般在排除其他常见的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后,根据临床、骨髓、病理等特点多数可诊断为AA。对于出现成熟淋巴细胞的相对增多或绝对值轻微增多,一般不予以重视,但本例患者的诊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。 【病例资料】
作者:米瑞华 魏旭东 尹青松 庄红丽 徐皓 袁芳芳 艾昊 汪萍 宋永平 【例一】 患者男,66岁。以“间断头晕、恶心2个月,发热 5d,左侧肢体无力5 h”为主诉于2014年2月14日入院。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、恶心,呈间断性发作,持续约 5 min自行缓解,伴耳鸣,无视物旋转,无头痛、呕吐,无腹痛、 腹泻,未诊治。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,体温最高达 39.2℃,伴咽痛,无
Ph染色体/BCR-ABL阳性急性白血病(AL)常规化疗疗效很差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(allo-HSCT)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。但伊马替尼治疗并不降低中枢神经系统(CNS)复发率。达沙替尼是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,对BCR-ABL激酶抑制作用更强,可克服大多数BCR-ABL突变导致的伊马替尼耐药,且部分患者可达较高的脑脊液/血浆浓度比,能有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病(